联系我们

越冬期生鱼易发生红点、烂身、水霉病

 

2018年入冬较去年提早一个月。季节寒冬以及接下来的发病风险,广大养户需要高度重视生鱼的水霉、红点、烂身病,提早预防治疗,一旦大面积发病,将面对的往往是低价出售甚至整塘全军覆没。

外塘生鱼安全越冬

越冬打窝、鱼身沾泥:为应对寒冷冬季,生鱼有在塘底打窝的习性,同时也为来年繁殖做好准备,所以,冬季生鱼塘底由于搅动容易黄浊,出现鱼身沾泥现象。建议近期可通过净水改底消毒等方式,降低底泥中污物及病原菌,防止鱼拖地、腹部发红症状,给鱼群一个干净健康的塘底环境越冬。

净水、杀虫、培水:鱼体寄生虫感染在两个时间段容易出现:开春3月~5月升温期,10月~12月降温期。这两个时间段,上下水层由于出现温差或天气因素(例如,梅雨季及冷降雨、冷空气南下导致风向转变等),都易导致池塘出现泛底,塘底中寄生虫虫卵易返到养殖水体中,加上温度的变异等因素,易促进虫卵萌发,寄生鱼体。建议入冬前,杀虫1次~2次(针对锚头鳋、原虫类寄生虫),杀虫前可通过净水等方式,增强杀虫效果;杀虫后,进行补肥(磷肥)、补菌等方式将水调好安全越冬。

寒潮(冷降雨、冷空气):入冬后,冷降雨或强冷空气南下,都易导致池塘水温出现大幅度下降,易导致生鱼出现水霉病,继而诱发烂身等病害。

水霉病防治思路:寒潮来袭前,改底消毒增氧,降低塘底溶氧消耗,增加塘底溶氧,让鱼群不因缺氧上浮,减少冻伤概率;同时,降低病原菌数量,回暖时不易暴发感染;寒潮过后回暖时,及时消毒控制病原菌及发病,建议使用聚维酮碘或戊二醛连续消毒1次~2次;治疗使用水杨酸或硫醚沙星+聚维酮碘消毒,同时结合内服抗菌药物治疗(水霉病是真菌感染,在寒潮低温时滋生,回暖时暴发生长)。

越冬期定期投喂,内服强体质:越冬期间,建议1天~3天定期投喂一餐(视具体情况),保持鱼群摄食聚群习性,观察鱼体表红点或其他病症。由于冬季投喂量少,可内服促消化或多维、中草药等免疫增强剂药物,保持鱼体肠道消化能力、防止鱼肠道绒毛膜萎缩,增强鱼体抵抗力等,为来年开春开口摄食加料做好准备。

提前分塘或开春分塘防操作损伤:搭冬棚挑鱼入塘养殖或尾批鱼分塘等操作,建议入冬前或开春后进行,防止拉网机械操作导致鱼体出现伤口,继而细菌感染诱发水霉及烂身等病害,加上水温低、闭口等增加医治难度。

冬棚塘口管理策略

对于冬棚养殖,养殖前期由于新水、新塘、新鱼及适宜的水温(25℃~27℃),生鱼摄食较好,养殖较为顺利,养殖至中后期,随着投喂量的不断累积增加,封闭的棚内环境,氨氮不易溢出,易导致水质出现高氨氮、高亚盐、水黄浊等现象,制约后期投喂和生长。应对办法如下:

1.前期控制日投喂量,不能因为鱼肯吃,就大量投喂,易导致大量有机粪便及残饵等产生,超出水体的日净化能力,反过来制约后期投喂,缩短有效养殖周期。

2.前期即可定期底改、补菌等,及时氧化分解掉塘底有机物,降低有机物累积量,延长有效养殖周期。

3.定期净水、补菌:可定期使用浊水清净水后及时补菌,保持水体通透性,增加水体有益菌数量,对于保持稳定摄食、降低烂身病发病几率有很好效果。

4.冬棚养殖投喂量大及天气/水质等不稳定因素,投喂不稳定易出现诺卡氏及肠胃等病症,特别冬棚封闭环境,鱼身红点发病几率高,易诱发生鱼烂身;可定期内服促消化和多维、中草药等免疫增强剂增强鱼体消化和抵抗力。

生鱼烂身病诱因

生鱼烂身病常见诱因:机械损伤,有伤口;寄生虫寄生,有伤口;水霉病易诱发烂身;生鱼红点病需谨慎。

生鱼烂身病发病特点:天气变化大,时暖时冷,易发病;水质浑浊,杀虫措施不到位,易发病;外塘较冬棚塘口易发病,且治疗难度大;11月至第二年3月低温期间发病,医治难度大;4月~6月升温期,治愈率高。

 

协会活动

协会活动

ASSOCIATION ACTIVITIES